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的中小学教育学习网站

2024年浅析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时间:2023-09-15 06:42:01 Admin

  “修辞”两字,最早见于《易经乾卜文言》中:“修辞立其诚”之说,主要是就思想内容而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修,饰也。” 清代段玉裁说得更明白:“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古人很重视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表情达意,以收到或华美藻饰,或简洁生动,或委婉含蓄,或悦耳动听的修辞效果。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绝大部分现代汉语都还常用,并且增添了不少新的类别。

  所谓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

  通过对这些年的中考试卷研究发现:中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察力度逐渐加大,其考察方式由选择题为主体变为选择题主观题并存,并且主观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因此,了解初中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极其表达效果极为重要。中考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以及互文。

  一、比喻

  比喻在初中语文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表达效果:

  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例如:1、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茶花赋》)

  【简析】把“红梅、白梅、绿梅、朱砂梅”,每一种梅都比做“一树诗”,集中的描绘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2、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来;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三峡之秋》)

  【简析】把“渔火”、“灯标”和它们映在水面的“光晕”比喻为长江眨着眼睛,突出地渲染了夜晚长江上安谧、宁静的气氛。

  二、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可分为拟人、拟物两种,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所谓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表达效果:

  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例如:1、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孙犁《荷花淀》)

  【简析】 几个妇女去前方看望丈夫.在荷花淀,看见荷叶下面的人“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人比拟为荷,将隐蔽在荷叶下面的战士物化了,显得那么清新,美丽,可爱。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简析】“衔”与“吞”都是动词,可以表示人或动物的动作。根据文意,作者是将“洞庭一湖”拟为动物,巍巍群山,能“衔”住,滚滚长江,能吞吐,可见八百进里洞庭之阔大,气垫之宏伟。

  3、她似乎衣袋里全装着天真,一掏出来就可以用。(韩少功《火宅》)

  【简析】“天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这个例中被比拟成一个有形的事物,十分形象。

  三、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表达效果: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老舍《骆驼祥子》)

  【简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天气的酷热,使北京的夏天给人的热的感觉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四、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表达效果:

  使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例如:1、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简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2、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简析】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五、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简单来说,就是自问自答。

  表达效果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简析】先故意设问,然后再自己回答,是为了提醒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深入思考

  六、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例如: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理难受极了。(黄蓓佳《心声》)

  【简析】反问句语气坚定有力,发人深思,可以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七、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表达效果: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析】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

  八、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这类句子比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理解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表达效果:

  互文的表达效果是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例如: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简析】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着汉时关塞”的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译作: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简析】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的翻译是:“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修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和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加强修辞教学,让学生接受修辞的熏陶,使他们逐步掌握修辞的运用规律,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语言,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2024年浅析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学习大全网「Xuexidaquan.Com」,一起成长!

2024年浅析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相关文章:

2024年浅析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2024年初中语文8个常考【修辞手法】讲解

2024年初中语文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2024年中考语文:常考8种修辞手法

2024年初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2024年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的效果分析8例

【修辞手法】推荐文章

【修辞手法】图文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