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的中小学教育学习网站

2024年中学语文修辞手法详解:借代、夸张,通感

时间:2023-09-13 23:21:02 Admin

  借代

  1、定义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2、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3、运用方式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第二种】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第三种】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第四种】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第五种】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第六种】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第七种】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夸张

  1、定义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第一类】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二类】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第三类】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3、夸张的作用

  【作用一】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作用二】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作用三】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注意事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要无缘无故地故作夸张。夸张与浮夸有着严格区别,浮夸是违背客观事实,说假话,必须坚决反对;夸张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的真实性不在于表面的真实,而是在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夸张的奥妙在于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下面的例句就没有现实基础,属于浮夸:

  我们的大河网犹如另一个地球社会,日夜运行着,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内,太阳系又多出一个行星世界。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6通感

  1、定义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2、技巧的运用

  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2024年中学语文修辞手法详解:借代、夸张,通感》,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学习大全网「Xuexidaquan.Com」,一起成长!

2024年中学语文修辞手法详解:借代、夸张,通感相关文章:

2024年中学语文修辞手法详解:借代、夸张,通感

2022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之比喻

2022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之较喻

2022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之反喻

2022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之对比

2022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之引用

【修辞手法】推荐文章

【修辞手法】图文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