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的中小学教育学习网站

北师大版四年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精选6篇)

时间:2023-10-12 11:42:01 江希影

  北师大版四年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 (篇1)

  设计说明

  1.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角的度量”属于“图形与几何”中测量的一部分内容,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角的空间感觉来估计角的大小,很少用到专业的工具去测量一个角的精确度数,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不仅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测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而且还要把量角与学生头脑中角的大小的表象结合起来,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关注动手操作,以亲身体验的策略展开教学。

  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和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用多种方法尝试测量角的大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方法,培养估计角的大小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三角尺、用硬纸板剪成的角、一张圆形纸

  教学过程

  ⊙抛出问题,引入新课

  1.观图质疑,引发思考。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角,请大家看一看生活中小朋友们玩滑梯的现象。(出示教材24页滑梯情境图)

  提问:你能用“角”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吗?

  (学生观察后反馈:第三幅图中的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最大,第一幅图中的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最小)

  2.引入新课:角有大有小,怎样度量角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角的度量的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一)]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快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进而很自然地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尝试探究,建构知识

  1.自主探究,比较测量方法,引发思考。

  (1)讨论:如何度量三个角的大小呢?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研究、实践后进行汇报)

  预设

  小组1:我们想用直尺度量角的大小,发现无法测量。

  小组2:我们是用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的,发现只能测量出角的一部分,还余下一部分无法测量。

  小组3:我们是用课前做好的与∠1一样大的角去度量∠2,结果∠2是∠1的2倍多一些,∠3是∠1的3倍多一些,也不够准确。

  (2)质疑:看来大家的测量结果都不够准确,想一想,怎样测量才能更准确呢?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如果用来度量的角再小一点就能更准确了)

  (3)总结:要想准确知道角的大小,必须有一个标准的度量角的单位。

  2.认识度量角的单位。

  (1)说明:在数学王国中,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作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2)(课件出示圆中的5份、10份)你知道这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吗?(5° 10°)

  (3)请大家找一找,看看你能不能找到直角、平角和周角。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找角,观察后发现: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度量角的方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引出度量角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深入实践,感受方法

  1.估一估。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度量角的单位是1°,现在请大家估一估三个滑梯中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学生尝试估计三个角的度数)

  2.折一折,剪一剪。

  组织学生利用教材附页中的图1剪出不同度数的角,感知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明确度量角的单位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角的大小,通过估一估、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为进一步学习量角、画角做好铺垫和准备。

  北师大版四年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明确角的大小同边的长短、两条边叉开大小的关系。

  2、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并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的情境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角的正确度量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量角器等,人手一个量角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现在,请同学们画一个角。(生画角)

  师:好,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谁的角比较大?

  师:觉得自己画的角比较大的同学请举起手来。(发现有些学生比较犹豫)同学们都知道,量线段的长短我们可以用尺子;量物体的质量可以用称;那么量角我们可以用什么呢?

  (有学生会说量角器,教师直接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 观察量角器,认识量角器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量角器,它是什么形状的?(生:半圆)

  师:在量角器上面,你还观察到了一些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师:有没有同学来说说,这2个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是50°,不同点是它们开口的方向不同。

  生2:它们边对应的内外刻度不同。

  师:其实啊,我们主要看的是0刻度线,0刻度在内圈,我们就读内圈刻度,0刻度在外圈,我们就读外圈刻度。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个角的度数。

  3、 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试着量一量题纸上题二的角1吧。(生尝试量角,师巡视)

  师:好,有些同学已经量出了角1的度数,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量角的吧!

  生:……(生边说量角方法,师利用投影仪展示量法,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量角)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为了方便记忆,老师把你们的方法归纳成了一首儿歌:“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刻度看另边,内外要分辨。”

  让学生解释对这首儿歌的理解

  学生量题纸上的角2,深化学生对儿歌的理解。

  师:现在,我们一起观察下大屏幕上的两个角,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边的长短不一样。但是他们大小相等。

  师: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啊?

  从学生回答中归纳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量一量上课开始我们自己画的角,同桌之间再比较下,到底谁画的角大,大多少?

  2、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师:我们看下书本38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来看看这面少先队队旗。谁来估计一下,角1大概有几度?角2呢?角3呢?

  (学生量角,交流)

  师:我们再来量量,五角星上的角4和角5分别是几度。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延伸:找一找、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北师大版四年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 (篇3)

  一、把握课标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

  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逐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为: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二、说教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我力图在结构上有所突破,改变了惯有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采取了“以情动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各个环节也利用了直观教具创设“情境”,加强“合作”,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层地领略角度量方法及比较角大小的概念。

  三、说学法

  我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参与状态、合作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通过创设情境的趣味性,既让学生感到好奇,又倍感亲切。在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后进行全班交流,集体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时,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质疑促趣,引入新课

  师提出: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的呢?引导学生回答: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1和角2谁大?谁小?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知道它们的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机推进新的学习内容——角的度量。

  (二)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用小角量角: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黑板上有两个角,角1 和 角2 ,猜一猜: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呢?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接着提出: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比一比、检验一下呢?

  教师接着出示一些大小一样的小角: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用小角量角的验证,并进行活动反馈,让学生实践体验用小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方法。

  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意识的提出,用这样方法小角一个一个是零散的,量起来是比较麻烦的。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方法,比用小角的方法更加精确,又不那么麻烦,更加方便?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由 教师提供材料,学生利用材料,了解比较角的大小除了度量以外的其他方法。使得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角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但是比较又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用统一的度量单位(小角)来进行比较的优点与重要性;通过比较,感受小角这个单位是不够精确的,在数学中还需要引入更加精确又方便的方法,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

  2、导出量角工具:

  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18个小角拼成的半圆拼成半圆的过程。并引导提问:大家仔细看这是一个半圆形是由多少个小角组成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中心的一个点就是这18个小角共同的顶点。让学生运用这个工具量角,学生自然发现用这个工具量角会出现有的角多出一点,有的角会少出一点,也就自然而然的体验出只有把小角分细一点、小一点,量角才更准确。

  本环节通过学生“成功”的探究与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半圆工具“量”的方法确实很方便,也比较准确。通过“失败”的探究再比较,学生再次感受到“分”得还不够细,还要再细致一些。层层抽丝剥茧,越来越接近精确的量角工具;使得量角工具的出现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比较的方式方法越来越精确,同时也更加符合人们探索知识的过程。

  3、认识量角器。

  我告诉学生:为了精确的分出角的大小,我们就把半圆工具里的小角,平均分成10份,一个小角被分成了10个小小角(课件演示)这样,整个半圆就被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 一个小小角就是1度,这个一度就是我们计量角的单位,用小圆圈表示。我和学生共同写一个一度。然后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个一度?我适时提出180个一度写的密密麻麻的也不好看,为了把它我们可以简化一下。(出示完整的量角器和量角器教具)。结合量角器教具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中心点,内外圈刻度,0度刻度线,90度刻度线)。

  在“认识量角器——用量角器量角”这样并行不悖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然而又在不断地生成疑问。整个认知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复杂到明朗”,符合儿童的认知渐进过程。问题的不断提出,又不断地冲击着儿童的思维,使得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学完”了量角器。通过手势等身体言语,精确刻画了“从哪里开始量”的问题,不知不觉间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接下来我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让学生找出量角器上对应的角,

  4、用量角器量角。

  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的量角,我有意识把量角的过程分为5个层次来进行:

  1、读角的度数练习(课件出示20度、40度、100度、135度)

  教师示范在量角器上找出20度角(课件演示),强调若以内圈0刻度线为起始边,则读内圈刻度。学生找出40度、100度、135度角。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0刻度线重合了,就要读外圈刻度。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内圈0刻度线重合,就要角的内圈刻度。

  2、利用课件出示一个摆放错误的量角器让学生认读,使学生明确量角的要点,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板贴:点重合)角的定点要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0刻度线也要重合。(板贴:边重合)结合课件修正错误的角的摆放。

  3、教师用教具示范量角:量上面给出35度的角,边量边说怎样量的,然后教师示范写一个角的度数。

  4、学生独立量角完成教材练习3。由学生独立量角,再集体校对。

  5、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判断2个角大小是否相同。在学生完成练习后再说一说,通过量这两个角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岔开的大小有关系。

  这样设计练习,注重“由扶到放”,由“看图读数——看图纠错——总结方法——拓展知识点”,层层递进,看为练习,实为新知与练习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做中学、边练边学”的特点。所有知识点,都是基于学生的探索活动与发现自然生成的,学生“吃”得毫不费力又津津有味。

  (三)、强化理解,总结延伸

  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用量角器量三角板的各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看看和是多少,有什么发现?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的小结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板书设计

  10 :1度

  方法:1.顶点重合

  2.一条边与内圈(外圈)0刻度线重合

  3.看另一边对准内圈(外圈)哪条刻度线

  北师大版四年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各种角。

  2、用量角器量出下列角的度数。。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在复习中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40°的角。

  引导学生活动:

  教学角的画法。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40°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

  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40°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动手操作,参与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重合、找点、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2、让学生质疑问难。师:大家有什么需要请教或者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吗?

  ㈣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

  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

  2、让学生画60°的角,由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3、提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我们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两个,每个角的度数如下: 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⑴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

  ⑵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画角。

  ⑶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直观,有趣。在小组的共同活动中,学生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4、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较与三角板的画法,发现问题:

  用三角板那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

  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

  5、提问: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画法吗?

  (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

  (五)练习的设计

  练习紧紧围绕本节课学习内容,安排了两个画角的题目:画出70°和140°的角。

  北师大版四年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 (篇5)

  角平分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会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2)会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了解尺规作图的原理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基本技能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关于角平分线的判定,并体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4、基本活动经验:体验从操作、测量、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得验证几何命题正确性的一般过程的活动经验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难点是:

  (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

  (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学生习惯找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注重利用刚学过的定理来解决,结果相当于对定理的重复证明)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

  (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引导式探索发现法、主动式探究法、讲授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多思、多说、多练,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

  教学辅助手段: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我选择多媒体PPT课件,几何画板软件教学,将有关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直观地观察,并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发现变化之中的不变。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出课题

  出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问题1 如图,要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条高速公路的距离相等,离两条公路交叉处500 m,请你帮忙设计一下,这个广告牌P 应建于何处(在图上 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引领学生进入实际问题情景中,利用信息技术既生动展示问题,同时又通过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生活。学生动手画图,猜测并说出观察到的结论。李薇同学很快就回答:“在两条路夹角的平分线上,因为由昨天我们学习的角平线的性质定知道到角两边路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其余同学对这一回答也表示了认可。此是教师提问:角平分线的性质的题设是已知角平分线,结论是有到角两边距离相等,而此题是要求角两边距离相等,那这个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吗?这二者有区别吗?”学生晃然明白过来这二者是有区别的,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只要后者是正确的,那李薇同学的回答也就可行了,这便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由此引入本节新课。。

  [设计理由]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引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复习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为后续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储备。

  (二)、主体探究,体验过程

  问题2交叉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中的已知和结论,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个新结论正确吗?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结论,并用文字语言阐述得到的性质。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追问1你能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吗?

  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证明后,教师强调经过证明正确的命题可作为定理。教师归纳,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同时强调文字命题的证明步骤。

  [设计意图]经历实践→猜想→证明→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对于结论的验证,信息技术在此体现其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利于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思维。

  追问2 这个结论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应用上有什么不同?

  这个结论可以判定角的平分线,而角的平分线的性。

  质可用来证明线段相等。

  (三)巩固练习,应用性质。

  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分步来解决课前所提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蕴含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让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在教学中,给学生一段时间去体悟,给他们一个空间去创造,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去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这种探究超越知识范畴而扩展到情感、价值观领域,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判定证明完后,我让学生回头来解决问题1,对于问题1的解决作了如下分解:在问题1中,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条公路的距离相等。

  (1) 这个广告牌P 应建于何处?这样的广告牌可建多少个?

  (2) 若这个广告牌P 离两条公路交叉处500 m(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这个广告牌应建于何处?

  (3)如图,要在S 区建一个广告牌P,使它到两 条公路和一条铁路的距离都相等。这个广告牌P 应建在何处?

  这样有梯次的设问为学生最终解决问题1作了很好的分解,学生独立解决这道路问题也就变得很简单了。同时在分解问题(3)时,有学生说作三角的平分线找交点,有学生反驳说作两条就可以了因为第三条角平分也一定过这个交点。此时老师及时提问任意三角形的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在第三个角的平分线上吗?那么我们来作下面的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2:如图,点P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M, CN 的交点,点P 在∠BAC的平分线上吗?这说明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有什么关系? 这样提出问题连惯性强,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和不断对知识的渴求探索中。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2、通过本节课你了解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师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学生归纳、梳理交流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作业,必做题:教材习题12.3第3、7题; 选做题:课时通上选做部分题。

  [设计意图]设置必做题的目的是巩固本节课应知应会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必须完成。选做题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尽力完成,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提高,达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三个整合点,层层深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的点拔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切实能够达到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根本目的,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也使课标理念能够很好地得到落实。

  北师大版四年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量角器测一个角的大小,能借助三角板画出30°,45°,60°,90°等特殊角及用量角器画出一个给定度数的角,会用尺规作图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熟悉并理解画法语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本节课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测量角的大小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不同方法间的差异,能够在测量画图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会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难点: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关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才能熟练掌握画图步骤.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请学生观察图形.(如右图)

  2.提出问题:

  你知道五角星的五个角是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二、新授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交流测量角的大小方法,可借助三角板估计角的度数,或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教师活动:巡视收集学生测量的方法,并请学生说明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有何不同,对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积极评价.

  结论:每个角均为36°.

  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提出问题:

  你能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36°吗?能画一个角等于108°吗?

  学生活动:两个学生板书演示画图过程,其余同学独立完成.

  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2)提出问题:

  你能用三角板画出30°,45°,60°,90°等特殊角吗?

  学生活动:动手画图.

  教师活动:指导个别学生画图,评价学生的画图结果.

  2.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探究:已知∠AOB,画一个角等于这个角.

  学生活动:先进行独立思考,阅读课本第139页探究内容,动手画图,小组交流解决疑难,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画图,并巡视指导学生画图,然后板书演示画图过程(画图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画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用量角器量∠A′O′B′与∠AOB,看一看度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任意画一个钝角∠AOB,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AOB.

  师生互动:教师在黑板上画钝角∠AOB,请一个学生板书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其余学生画图.

  请同学们用三角板画出(1)15°;(2)75°;(3)105°;(4)120°;(5)135°的角.

  教师活动: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如15°看成45°~30°,用两块三角板画出15°的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复习了角的度量方法,学会了用不同的工具画角.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测量角的大小的仪器.(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活动:打开多媒体播放有关用仪器测量角的活动片子,让学生认识测量角的仪器.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5页至第146页习题4.3第6、11、1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北师大版四年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精选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学习大全网「Xuexidaquan.Com」,一起成长!

北师大版四年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精选6篇)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四年上册角的度量说课稿(精选6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优选8篇)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甄选8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认识三角形说课稿(推荐6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加与减说课稿(精选6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优选8篇)

【说课稿】推荐文章

【说课稿】图文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