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的中小学教育学习网站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推荐5篇)

时间:2023-10-04 11:44:01 御狐神

  第一篇: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活动一、创设情境

  引入:首先我们来看几道练习题(幻灯片)

  (复习:平行线及三角形全等的知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幻灯片)

  [学生活动]观看后答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图形?

  (各式各样的图案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美丽,那么,请你用两个相同的300的三角板,看能拼出哪些图案?)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拼出图案的类型。

  同学们所拼的图形中,除了有我们学过的三角形,还有很多四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四边形,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幻灯片出示课题)

  活动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问题(1):为什么我们把(甲)图叫平行四边形,而(乙)图不是平行四边形呢?你怎么知道这些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拿一模型,幻灯片)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讨论、思考、推理。

  鼓励学生交流,并是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学生交流,归纳: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并说明: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它的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用“”表示,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幻灯片出示揭示课题)

  问题(2):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还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小组演示交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这里要弄清对角、对边两个名词)

  你能演示你的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吗?(学生演示)

  你能证明吗?(幻灯片出示证明题)

  [学生活动]先分析思路尤其是辅助线,请学生上黑板证明。

  自己完成性质2的证明。

  活动三、运用新知

  性质掌握了吗?一起来看一道题目:

  尝试练习(幻灯片)例1

  [学生活动]作尝试性解答。

  第二篇: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约分的意义和步骤。

  2、能说出最简分式的意义。

  3、能说出分式的乘、除和乘方法则,并能用式子表示。

  4、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乘除和乘方运算。

  5、会归纳总结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6、能熟练地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主体知识归纳

  1、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约分的步骤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3、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4、分式的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5、分式的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6、分式的乘方(n为正整数)、就是说:分式的乘方是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

  7、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可归纳如下

  (1)am·an=am+n(m、n都是整数);

  (2)(am)n=amn(m、n都是整数);

  (3)(ab)n=anbn(n是整数)、

  基础知识精讲

  1、正确理解分式约分的意义

  (1)约分的根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的实质是一个分式化成最简分式,约分的关键是将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

  (2)进行约分的前提条件:分子、分母必须都为积的形式且有公因式。

  2、分式约分的步骤是: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分母和公因式、约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若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应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当分子、分母的系数是整数时,还应约去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若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时,要先将分子、分母按同一字母降幂排列、首项为负,提取负号放到整个分式的前面,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再约分。、

  3、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式的乘除运算,实际上是分式的乘法运算,根据法则应先把分子、分母相乘,化成一个分式后再进行约分,化为最简分式、但实际运算时,常常先约分再相乘,这样做既简单易行,又不易出错、

  (2)如果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应先因式分解,再约分。

  (3)分式运算的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特别地,若分子(或分母)是公因式,约去公因式后,分子(或分母)是1而不是0。

  (4)要注意运算顺序,对于分式乘除法来说,它只含有同级乘除运算,所以只要没有附加条件(如括号等),就必须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第三篇: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二次根式的性质。

  2.内容解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二次根式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通过观察、归纳和思考得到二次根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对于二次根式的性质,教材没有直接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到,而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先通过 “探究”栏目中给出四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学生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就具体数字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再分析这些结果的共同特征,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结论.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的过程,并理解其意义;

  (2)会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3)了解代数式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根据具体数字分析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二次根式的性质,会用符号表述这一性质;

  (2)学生能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3)学生能从已学过的各种式子中,体会其共同特点,得出代数式的概念.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二次根式的性质是二次根式化简和运算的重要基础.学生根据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由特殊到一般地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后,重在能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突破这一难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道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培养其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探究性质1

  问题1 你能解释下列式子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一个式子的含义.

  第四篇: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③及时总结,原型抽象(景点作为图的结点,景点间的线路作为图的边,旅途费用作为边的权值),将案例求解问题抽象成求图中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权有向图,并略作解释,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启发式教学,如何实现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最短路径?

  ②结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径过程中(重点)注意此处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骤。同样,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3~5分钟)

  1、明确本节课重点

  2、提示学生,这种方式形成的图又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复习本次课内容,准备一道备用习题,灵活把握时间安排。

  六、教学特色

  以旅游路线选择为主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解生动起来。在顺利开展教学的同时,体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篇: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

  3、若x2—y2=30,x—y=—5求x+y。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推荐5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学习大全网「Xuexidaquan.Com」,一起成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推荐5篇)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推荐5篇)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精选8篇)

北师大三年级长方形的面积说课稿(分享6篇)

比例的意义获奖说课稿人教版(精选8篇)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精选6篇)

15分钟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通用8篇)

【说课稿】推荐文章

【说课稿】图文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