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的中小学教育学习网站

2021中小学端午随笔日记感悟

时间:2022-04-11 13:21:56 admin

  记忆中的端午,就是一种喜悦的期盼和虔诚的参与心情,就是满世界的沁人心脾的草本的清香,就是浓浓的节日气氛和家庭温情。以下是学习大全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端午随笔日记,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随笔日记1

  记忆停留在七O、八O年代,停留在家乡安详的小村庄。

  在端午节前夕,家里就开始进行了虔诚的准备工作。奶奶对所有的节日总是很慎重,无形中家里的节日气氛就在心里营造好了。我们家那时总是比周围所有的家庭更有过节的样子。爸爸或者妈妈总要在节日前一天去天子皂割来艾草,然后晾到后院的歇台上,再去沟边采来菖蒲的根茎和叶子,又去采集些桃枝、荆条(我们家乡称作“樟子树”),而我总要在放学的路上采些柳条,因为在我读到初中前,门前小溪边的柳树就绝迹了。因了自己的参与,在淡淡的混合着各种草木香气的空气里,心情淡淡喜悦。

  在当地的习俗里,据说端午这天清晨的第一担水是能祛病去灾的。在奶奶无形的威严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起个大早。最早的是爸爸妈妈和奶奶,天尚未亮,爸爸或妈妈就去一里路开外的井里担来第一担水,倒在大水缸里,再浸上已经洗得白刷刷的菖蒲根茎。常常还在睡梦中,迷迷糊糊里就听见妈妈哼着驱蚊歌,用一大捆的艾条、桃枝、菖蒲等在每个屋子角落打扫起来,那种带着温馨、亲切的苦艾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心里感觉特温暖特安宁。天刚蒙蒙亮,我就从床上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带着虔诚的心情去门前的池塘边洗脸,那远处迷蒙的天光山气给我诗意的遐想,清凉的塘水带给我美妙的感受,我相信真能如奶奶所说,端午这天第一个用融进了晨露的塘水洗脸,能使自己眼清目明。

  在那个时候,在我们农村,端午似乎与屈原与粽子没有什么关系。农人都知道过了端午天气就真热了,他们要驱虫、要防瘟、要去热毒。所以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艾草和菖蒲,还要将屋角洒上蒜蓉水,讲究的还要用蒜蓉水洗个澡,当然我们家似乎比别人家做得更周全、更到位。因为我们那儿不产粽叶,也就没有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但中国传统的节日都有个食俗,节日就是一个吃的节日。那时本地还没有大棚蔬菜,外地的蔬菜也难以流通进来,辣椒作为时新蔬菜刚好成熟,那隔了一年的舌尖记忆让每个人兴奋不已,大家不约而同的将尝鲜的日子放在端午节这一天。我清楚记得我们家的餐桌上还有剖开的现出漂亮的蛋黄的咸鸭蛋,有红苋菜汤面,这是和平常的不一样的菜肴。桌上还有朱砂酒,据书上介绍端午这天有吃雄黄酒的习惯,据说可以避邪,但不知为什么我们家乡吃的是泡着黄糖的朱砂酒。我那时每个端午节都要喝点,但随着走出家乡,就再也没有喝过,而家里也早已经改了这个习俗。这一天还要吃黄瓜,我常常是亲自到菜地里去挑又大又鲜的采摘。多年后从书本才得知,端午节有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的习俗,但我们家乡因地制宜,“五黄”简约成了“三黄”,不过这个节仍然过得很有仪式感。

  端午也是一个劳动的节日,是一种肌肉的记忆。想想现在的小孩,每天吃着与平时大同小异的食物,一切似乎都可以用钱购买,轻易可得,没有期盼没有劳动,是幸亦是悲,是得亦是失。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和自己觉得节日还是个节日?

  端午随笔日记2

  对过节的兴趣越来越淡了。春节便春节,在冰箱里多放些东西,坚持几天不去菜市场而已。中秋便中秋,买来月饼也不吃,做做样子罢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粽子的香味越飘越浓的时候,我们刚好学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语言,侃侃而谈中流露出对故乡和儿时生活的眷恋,这种情愫抓紧了我,让我也深深的陷进了对家乡的怀恋之中。

  家乡的端午节是有很多讲究的。包粽子,粽叶有要求,新鲜的芦苇叶,碧绿碧绿的,或者是槲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准备到位,洁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饱满的蜜枣,花生仁,葡萄干,都早已泡好,勤劳的女主人用灵巧的双手左折右叠,再用丝线层层缠绕,一个精致的粽子便诞生了。煮粽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爱用火炉,前一天晚上把粽子放在炉子上,能焖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孩子们一起床,揭开锅,就是热腾腾的粽子,屋子里,院子里顿时都弥漫着芦苇叶和粽子的香气。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煮熟的大蒜,鸡蛋。这几种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圆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红色的椭圆的鸡蛋,碧绿的不规则形状的粽子,从颜色的搭配到形状的组合,都煞是好看。熏艾蒿,我们这里离山远,艾蒿都是从集市上买的,在端午节这天挂在门楣上,过几天干透了,取一两只在屋子里点燃熏一下,至于熏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说是熏蚊子的,我想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蜈蚣,蝎子什么的,大概类似其他地方的熏五毒吧。带香包,鲜艳的布料做成各种形状的饰物,里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们心爱的饰物,挂在脖子上不时的嗅一下。系五色线,手腕脚腕都要带。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黎明时分却去田野里拔“圣草”了。这里说的圣草,加引号,是我实在想不出当时大人们怎样说的。

  长辈告诉我们,月宫里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捣药,这些药是要在端午节前夜,洒在各种草木上,河水里。在端午这天太阳没出来之前,这些药还停留在草上,如果这时拔回来,熬制成水,用这水来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当然非常相信,天蒙蒙亮,我们就呼朋引伴的出发了,向着蒙着神秘面纱的田野,我们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圣使命。农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气凉凉的,清爽滋润,周围都静悄悄的,你无意的一台眼,也许就逢上邻家来挖野草的孩子。相视一笑里,多少欢悦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这一天提前被惊醒了,那茁壮的青草上,露珠还在转动,我们需要的草是有讲究的,如猫猫眼,一摸眼就红的那种草,今天不怕它,就采。还有车前草,节节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采回家,这样那些神秘的药才会有效啊。慌慌张张的回家去,抬头看看天空,战胜了太阳般的自豪。现在想来,还觉得那种神秘如格林童话中的哪一篇,太阳一出,万物回复原貌的神秘。

  又要端午节了,谁还会去野地挖草呢,给孩子洗澡,有专门的沐浴露了,粽子也懒得包了,吃不了几个,干嘛哪么费劲,买几个就好了嘛。可是,在种种过程里藏着的细心,乐趣,也买些就可以了吗?在能亲自做的时候,不要买了吧,因为一个简单的“买”字,让我们失去了多少美好的东西啊。

  端午随笔日记3

  离端午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街上飘着阵阵粽香。

  我和我的妈妈准备好糯米、粽叶和线等,开始包粽子。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只见妈妈拿一张粽叶卷成漏斗型,再往里面加上参有红豆的糯米,然后用粽叶包成三角形,最后用线把它拴好。看着妈妈包粽子,我不解地问妈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妈妈耐心地给我讲到:“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由一个着名的诗人叫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阴历5月5日这天,他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真是太可惜了!”听完妈妈讲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叹息道。

  妈妈继续说道: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妈妈停下手中的活,抬头问我:“你看见过赛龙舟吧。”“我们去年在新津看见过啊”我不解地问。“其实,赛龙舟也与端午节有关。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哦,是这样的。想不到一个节日还有这么多的故事”,我恍然大悟道,想不到我们经常过的节日,竟然有这么多的文化。

  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我深深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我发誓要好好学习中国文化,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端午随笔日记4

  “节分难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是为纪念屈原而写下的。端午节也是因为屈原而流传于世的。包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特有的习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是因为当时捞救投泊罗江而死的屈原所传承下来的。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赛龙舟不再只是单纯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了。它演变成了一项最富激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争,拼搏向上的精神的运动。赛龙舟这项具有纪念意义的运动,不仅突破了时间、地域的界限,还成为了国际性的赛事,得到了新的发展。

  包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纪念意义。粽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芦苇叶在外围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当然,粽子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地区,就会包出不同的粽子。虽然形状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虽然风味大不相同,但都寄托着老百姓对屈原这位伟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到了。可是,心中却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也在逐渐减弱。端午节和众多的中国传统佳节一样,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之说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个,但却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虽是众说纷纭,却也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与魅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华人民的想象力,也折射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端午节在我国已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从而赋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内涵。

  其次,端午节还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节的每一种延续下来的纪念活动,无不是寄托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与心愿。如果说端午节是因为传说而显得更加动人,那浸透在端午节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则让它散发出永恒的魅力。传说可以动人,而情更加感人!

  节日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于挖掘和弘扬,有时我们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我们的社会,应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传统文化绝不是“封建”、“落后”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新时代我们引以为豪、为傲的民族瑰宝。

  端午随笔日记5

  端午节。

  粽子,绿豆糕,是老家过端午时必吃的两样美食。

  外面买的粽子,我是不愿意吃的。三姐和我们离得近,今年特意嘱咐她家婆婆,裹肉粽的时候(上海这边裹肉粽的多),帮我裹了些红豆粽送过来。熟透的糯米晶莹透白,裹着大颗粒的红豆,十分诱人,只是看看,已经吞了几大口口水。熟悉的粽叶香,熟悉的味道!

  我的老家,地处丘陵山区,田地挨着山。我们那一片,相对于圩里来说,田少,地也不多。田地少,收成自然也就有限,所以,像红豆、米豆,糯米这些农作物,一般也只象征性的种了一些,端午、中秋、重阳用来裹粽子和烙糍粑,平时是极少能吃到的。

  小时候,粽叶一般是不买的。村后头一里多路的田野里,有一处荒了的芦苇塘。说是荒了的,是因为没有人管,但芦苇却长得极好。到了五月,正是青郁一片,芦苇叶子长得最好的时候。

  初四的清晨,天蒙蒙亮的时候,母亲便会先去采芦苇叶,有时会邀了隔壁的三妈,或是婶婶、嫂子们一起。芦苇塘里的泥,烂而深,小孩子是不让下去的,但可以在塘边玩。我喜欢摘田埂上的小花,有时也会追逐粉蝶或跟着一只小蚱蜢跑着抓。慢慢,清晨的阳光,像热情盛放在田野里的花,美丽而炫目;风拂过芦苇丛,叶子挲挲作响。大人们一边采叶子一边大声相互逗笑着。偶尔,会有几只在芦苇塘过夜的鸟儿被惊起,扑腾着翅膀掠过芦苇丛,往蓝色的天空飞去,小伙伴们便也一起跟着“哦~嘘~”起哄……总是在玩的最兴起的时候,大人们采好了芦苇叶。

  采回来的芦苇叶,先要清洗一遍,然后放进大锅里煮。煮熟的叶子,用抹布擦洗干净后,放到清水里浸泡,再放进竹篮里晾干。

  糯米和红豆、米豆淘洗干净后,要放一点水浸泡一段时间自然涨开,这样,煮熟的粽子里便不会有“铁豆子”了。

  下午,几乎家家都在裹粽子。裹粽子,粽角特别讲究,还要裹得紧实,不然煮熟了的粽子,粽角会露出来,不好看。母亲不是特别擅长裹粽子,绿色的粽子煮熟后,总能看到一两个露出白白的糯米或红豆子的角。但是母亲性格脾气好,和邻里相处和睦。邻里大家都相亲相帮,包粽子的时候,通常都是住得相近的几家人家把食材准备好后,放到一起包的。糯米和豆子拌在一起,不知道里面添加了什么辅料,包的时候就已经能闻到香味了——当然少不了粽叶的清香。

  煮粽子,通常会放在晚饭后。一切收拾妥当,母亲才开始煮粽子。一大锅粽子,煮熟,焖透,大约要2个小时。大多数时候,会兴奋的等,等粽子煮好了吃两个才肯去睡;有时候,也等着等着就趴在锅旁边的小桌子上,闻着粽香睡着了……

  有时候裹得多了,要两大锅才能煮完。母亲都是要待粽子煮透,放在竹篮里晾好,才能休息。熬得那么晚,那么辛苦,只为端午节一早我们起床时就能吃到最应景的粽子,最新鲜,也最好吃。前一天还趴在门边上看大人裹粽子的小伙伴们,这一天都起得早早的。粽子要用筷子插着,顶在手上,三五个小伙伴一起,一边玩一边比谁吃得多。每每这个时候,母亲会一脸温和的笑着嘱咐我们跑慢点,别不小心被筷子戳到了。

  现在,外面买粽子很方便,也不用等端午,一年四季,只要想吃,什么时间都可以买到。但我却极少在外面买粽子吃,除去偶尔在服务区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才买来一只果腹。说不清什么原因!也许是记忆里,从清晨采粽叶到晚上趴在小桌上等粽子的过程漫长却太过美好;也许,是因为一年一次对端午节日的期待。

  其实,粽子也好,绿豆糕也好,在小小的心灵里,都是因为那许期待才变得格外美味吧!如今,不随便买,大抵也是因为害怕,害怕破坏和失去深重在记忆里的这些美好吧!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2021中小学端午随笔日记感悟》,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学习大全网「Xuexidaquan.Com」,一起成长!

2021中小学端午随笔日记感悟相关文章:

2022最新语录立冬_立冬随笔句子精选

2022不忘初心主题范文_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随笔感悟

202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得体会5篇_不忘初心学生随笔感言

随笔感悟致自己2022的一句话

2022喜迎鼠年祝福语_鼠年随笔感言

2022元旦节最新感悟随笔句子大全

【生活随笔】推荐文章

【生活随笔】图文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