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的中小学教育学习网站

浅析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卷 文综(地理)

时间:2022-09-08 10:30:21 admin

  第Ι卷(选择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据此完成1~3题。

  1.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该近

  A.原料产地B.销售产地 C.能原产地 D.研发基地

  【解析】此题考查高一下册的“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从“玉米叶片为原料且物美价廉”中可以提取所隐含信息:该编织袋的加工生产的区位布局应接近有丰富玉米叶的原料地,因为富玉米叶体积庞大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故为原料指向型工业。“近期研制”这一题干,容易误导考生,先入为主,联系科技因素在其区位选择中的影响,故会选择D,其实只要从中科院研究的产品是否都要在中科院生产这样的试问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答案:A

  2.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产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白色污染” C.促进生物多样性 D.减轻酸雨危害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高一下册的可持续发展部分的有关知识。该种购物袋易分解,玉米叶片环保购物袋取代原有塑料制品袋,其意义在于:用易降解无污染的环保用品代替难降解的塑料制品,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会减轻“白色污染”。答案:B

  3.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

  A.河南省 B.山东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

  【解析】本题考查高一上册四单元的气候资源部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从高一上册四单元的气候资源部分的表4.1中就可以得出玉米主要在东北平原,而题目中只有吉林省是位于东北平原上,故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产量最大的省。答案:D

  图1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读图后完成4~5题。

  图中数据:1951-1960年两个数据分别是3.9和-1.9;1961-1970年两个数字是1.1和4.8,1971-1980年的两个数据分别是1.0和-0.1,1981-1990年的两个数据为2.9和0.3,1991-2000年两个数据是2.2和0.9。

  4.1951~2000年,该国

  A.是人口净迁入国 B.人口的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D.人口增长了15.1%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考生知道“人口净迁入区是指一段时期内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这一概念,直接就可以得出答案,如果不知道可以用排除法来解析,只要简单的把五个阶段的自然增长人口数和净迁入人口数的百分比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出自然增长人口数(3.9+4.8-0.1+0.3+0.9=9.8)大于净迁入人口数的百分比(-1.9+1.1+1.0+2.9+2.2=5.3)(当然,不能这样简单相加来算人口增长数的,这样得出的数据只能进行比较粗糙的比较),所以,排除B答案;从图中可以看出1971~198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说明这个阶段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因此排除C答案;D答案是把自然增长百分数和迁入人口百分数相加(9.8+5.3=15.1)所得,从1951到2000年这个时期的人口增长数不能简单的把各个时间段的相加,因为图中五个时期的人口基数不同,所以,不能够简单的相加,故可以排除D答案。答案:A

  5.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

  B.可能位于欧洲

  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

  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解析】该题考查分析问题以及读图、析图的能力。如果利用第4小题,该国为人口净迁入国,就可以判断可能是位于欧洲,因为欧洲是世界人口迁入进多最多的地区。如果对第4小题不确定就用排除法比较好些,由于该国在196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所以,不能够简单的从1970-1990年的资料判断出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故A选项错;即使不知道该国是人口净迁入国,从用词方面讲绝对的答案错的概率大,“可能”不是绝对的,据此也可以得出B答案对;由于图中的信息只给了增加或者减少的人口百分比,和在这个百分比下增加的人口数据要算1990年人口数是难以算出。另一方面人口总数需受制于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基数,这些资料都没有故C选项错;根据该国20世纪70年代前人口增长的状况,再考虑到20世纪70年代后该国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较高的人口迁入,可以知道到2000年左右,该国面临的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所以,青壮年人口比重并不大,故D选项错。答案B

  图2中,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吻合,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6~8题。

  6.H地与甲聚落的相对高差约为

  A.800米 B.1500米 C.1800米 D.2100米

  【解析】本题考察地图部分的利用等高线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从听中可以看出H地到甲聚落之间相隔着8条等高线,因此根据两点间相对高度公式:(N—1)M(N+1)M(N是两地相间隔的等高线的条数,M为等高距)可以得到:(8-1)200(8+1)200,即两地间的相对高度在1400m到1800m之间,故选1500米。答案:B

  7.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甲聚落气温为17℃。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

  A.15℃ B.18℃ C.21℃ D.24℃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计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对气温垂直变化的理解。上午10时,当甲地气温是17摄氏度时,根据气温垂直减率(海拔上升100m,气温下降0.6摄氏度),可算出H地气温应为8摄氏度(因为H地比甲地高1500m,气温应该低9摄氏度:17-9=8),而H地的实际温度是12摄氏度,高了4度,显然H地是由于受到“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的影响温度才会升高。“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会使温度升高,因而得出影响H地的天气系统是“暖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就是属于暖高压,像热带沙漠地区就是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才炎热干燥。从图中的比例尺可以算出H地到甲聚落应该大约是50KM左右,从题干中交代: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可以算出“该天气系统”每小时移动8.3KM,上午10时到15时,相差5个小时,大约东移50KM左右刚好移到甲聚落,所以15时该天气系统影响到甲聚落,此时甲聚落的气温就应该是上午10时的17℃,和10点到15点所升高的温度,以及受到暖高压影响所增加的温度(17+4=21℃)之和,因此应该是24℃。答案:D

  8.甲聚落第二天的天气状况为

  A.晴天转阴雨 B.大风有浮尘 C.晴暖有微风 D.阵风间暴雨

  【解析】该题考查高一上册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第二天,由于高压系统中心的东移,甲聚落区域就处于该系统的边缘地区,由于在高压中心边缘,不会有雨也不会有大风,所以只有C答案符合条件。答案:C

  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完成9~11题。

  9.若旅行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该日式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10.若该旅行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式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了月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其实是正午太阳高度的知识迁移。“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是月球在当天的高度角最大时刻,相当于正午太阳高度,只是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是不变的每天都是正午12点,而月球上中天的时间是在不断变化的:初一那天月相和太阳同升同落,所以月相上中天的时间和太阳上中天的时间相同,都是正午12点;初十五月相和太阳是此生彼落,这样导致月相的上中天时间和太阳上昨天的时间相差12小时,所以,这天月相上中天的时间是0点;初七、八的月相是迟太阳升,后太阳落,因此,月相上中天的时间是18点;初二十二、二十三的月相是早太阳升,先太阳落,因此月相上中天的时间是6点。16时是在12点到18点之间,所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显然是在初一到初七、八这段时间的之间,因此,第9小题的答案显然就是初五;同理18时40分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初八,因此,第9小题的答案是C。

  月相部分,虽然不在高考大纲中,但是,作为一个文科高中生,对月相升落这点基本常识是应该有的,许多学生不会做,说超纲,都是因为知识迁移的能力太弱,特别是一看见题目就觉得超纲,从思想上就有抵触情绪所至,如果认真阅读题干中交代的“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一句话就应该理想到月相的变化。其实,这两题中如果是只出一题,而不是两个雷同的题,就是出得比较巧妙的题目了,是一个拉开高考档次的好题目,当然像我们这样被上边学校层层选拨后的学生,确实是难完成的,但是,本题的难度其实应该是比第7小题小得多。

  11.若该旅行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那么这时期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 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

  【解析】本题是考查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季节的农业生产活动。从“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说明杭州(北纬30度,东经120度附近)在18时40分左右日落,杭州在18时40分左右日落,因此,这天杭州的白昼时间就有13时20分,从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图1.26.B可以知道该地为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时间,即应为夏至日前后。通过排除法逐个排除,“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初春、“松嫩平原稻谷飘香”夏末、秋初、“山东半岛瑞雪迎春”冬末、春初,三个答案都不符合题目要求,唯有“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应该是6月符合要求。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大题,共160分。

  36.(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图4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10分)

  答案: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赤道从背部穿过(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西临太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高峰。

  【解析】该题考查区域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分析。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从图中判断出该经纬度位置中最重要的是赤道穿过;海陆位置是位于太平洋的西部,南美洲西北海岸,从相对位置讲位于南美洲的西北部。

  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主要是从地势起伏状况、主要的地形单元是什么等方面分析。

  (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13分)

  答案:(地处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

  【解析】该题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区位。自然区位应该从气候、地形等方面进行叙述。但是,叙述中要找有利于该种农业发展的因素来答。本区的气候条件主要受到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山、高原的特殊条件影响,因此就围绕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山、高原的特殊条件来回答。

  (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13分)

  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解析】该题考查考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中的社会经济条件。答题时要联系影响花卉种植业的交通、市场、劳动力、政策、资金等方面来答。

  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5,完成下列各题。

  图5示意古荆州部分地区。

  (4)据图5分析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12分)

  答案:水陆交通要道(枢纽、节点)。分析:扼西部山区东出口,为吴蜀东西相连的水运交通要冲;西部的山地与东部的湖沼阻碍了南北的联系,使荆州成为南北交通要道。

  【解析】该题考查读图思考的综合能力、从图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阐述规律的能力。解题时最关键的是先从图中挖掘出重要信息“洞庭湖”,以及从后面资料中交代的重要信息“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区”,两个重要信息确定本区位于洞庭湖周围的长江沿岸的两湖地区,这是解决(4)、(5)、(6)小题的关键所在。理解到此,就可以知道顺着长江往西通过三峡地区就进入四川盆地,由于本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西部的高山,东部长江、湖沼,从而形成了联系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冲。

  (5)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但是荆州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8分)

  答案:气候温暖湿润,地势较平缓,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河湖众多)

  【解析】从位于“洞庭湖”周围就可以得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即影响该地区农业的自然条件中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中的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等条件。

  材料三

  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区。这一区域位于我国经济梯次发展战略的中部。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确定其为重点开发区域,拟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投入,从而使该地区面临吸纳资源、资金和人才的绝好时机。同时,东部发达地区进入产业升级换代的新阶段,也使该地区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位于该地区的甲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表3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表(%)

  浅析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卷文综(地理)

  (6)根据表3,指出甲地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的特点。(10分)

  答案: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21.3%),第三产业快速上升(+17.8%),第二产业的比重小幅上升(+3.5%)。

  第一产业的比重在1978年超过50%,这说明过去该地是典型的农业地区。2007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18.4%),这说明该地农业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是该地的传统比较优势产业。)

  第二产业发展缓慢,比重上升有限,略超过全国平均上升幅度(高2.8%),但第二产业比重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15.1%),这说明该地的工业化水平较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产业的发展答题与全国发展水平保持同步(占比上升17.8%),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3.3%),这说明该地第三产业仍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根据图表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根据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三个产业的变化,从表中可以轻松的得出。分析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只有从表中所给信息甲区域的三个产业和全国平均进行比较才能够得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考题都是出自课本,但是,又高于课本,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的法宝是一定要熟悉课本,理解课本知识,并且一定要把课本知识融会贯通。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浅析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卷 文综(地理)》,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学习大全网「Xuexidaquan.Com」,一起成长!

浅析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卷 文综(地理)相关文章:

北京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评价

哈三中教师解读高考地理:选择题难度略大

名师点评:北京卷高考地理试题解析

“南极洲”知识梳理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浅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

【地理】推荐文章

【地理】图文精华